9月14日歐盟將召開特別會議,探求移民危機解決之道。
這次會議的背景是數十萬的移民持續涌入歐洲。從地中海上的偷渡船,到布達佩斯的火車站月臺,再到英法歐洲之星快車車頂,一撥撥北非中東移民前赴后繼走向舊大陸,由此引發的爭端、摩擦層出不窮。
8月底奧地利貨車驚現71具難民遺體,9月初匈牙利關閉布達佩斯火車站,馬其頓警方向移民開槍;意大利、匈牙利與希臘等國不堪重負,排外民粹思潮迅速發酵。歐洲移民危機躍上各國報紙頭條。
★移民倒流君自何方來?
今天高喊“移民太多了”的歐洲,正是歷史上向外移民最多的地區。從17世紀到二戰結束,6000萬歐洲人移居其他大陸。如果說19世紀,移民潮流是單一的由歐洲向海外遷移;那么20世紀特別是二戰后,潮流則是大量移民涌入歐洲大陸。
為何移民潮發生逆轉?原因是二戰結束,英法德等國人口損失嚴重。在戰爭廢墟上重建家園,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勞動力嚴重匱乏,輸入大量廉價外國勞工,進行耗繁的重建工程,勢在必行。正緣于此,西歐各國積極推行招募外國勞工政策。
冷戰鐵幕時期,不少東歐民眾“用腳投票”。西歐各國熱烈歡迎“政治難民”,其中又以德國最為熱情。為了對二戰納粹暴行贖罪,德國將“避難權是基本人權”寫入基本法(憲法),高舉人道主義大旗,奉行寬松的難民政策。
牛津大學教授斯蒂芬指出:“二戰后進入歐洲的移民約有3000萬,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遷移。”移民倒流大幕緩緩拉起!
歐洲各國新移民大多來自本國前殖民地。如英國的印度、巴基斯坦移民和肯尼亞移民;法國的北非馬格里布諸國(主要是阿爾及利亞)移民;意大利的摩洛哥移民;西班牙的拉美移民等等。沒有他們的貢獻,歐洲戰后傲人的“三十年繁榮”必然大打折扣。
1973年石油危機,歐洲經濟由盛轉衰。歐洲移民政策逆轉,“零移民”口號也相應問世,德國于1973年、法國于1974年停止接受非熟練工人入境。“移民搶走我們的工作,享受我們的福利制度,還威脅我們的生活方式。”極右勢力宣揚必須驅逐移民。
社會學家韋納指出:“如果存在一個統一的移民法則的話,那便是移民潮一旦開始,她便會自我促進。移民們會為家鄉的親戚朋友提供信息、經費,使他們能夠移民,并幫助他們尋找工作和住房,其結果就是移民危機。”
★歐洲堡壘不是出路
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戰亂頻仍。“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橫行猖獗,顛沛流離的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厄立特里亞難民迅速融匯成源源不斷、日益洶涌的難民潮,目的地正是歐洲。
無怪乎,2011年歐洲拘捕的非法移民人數激增。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今年前8個月30多萬難民和非法移民橫渡地中海進入歐洲,超過去年總和,途中意外死亡人數超過2500人。德國官方預測,今年將面臨80萬難民的沖擊,是去年的四倍。
“這些來自中東北非的難民,海陸兩路進發,或顛簸在地中海上,或扶老攜幼長途跋涉。有的成群結隊擠火車,有的奮力穿越鐵絲網,穿越一個又一個邊境線。”《經濟學人》驚呼,這是歐洲“二戰以來面臨的最為復雜、規模最大”的難民潮。CNN評論:“美國總統候選人常常為了墨西哥邊境的偷渡問題喧囂不已,但真正偷渡的問題是在歐洲呢!”
不速之客來了,是雙手歡迎,還是“下逐客令”?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認為,面對這個問題,歐洲已經“分裂”。左翼人士通常抱有同情態度,德國德累斯頓市舉行歡迎難民到來的游行,巴伐利亞州司機斯文在駕駛載滿難民的公交車時,用小喇叭大聲地說:“歡迎來到德國,歡迎你們來到我們國家。”但保守派則百般排斥,多國右翼分子集會,反對接納外國移民。
本次危機中,“移民”和“難民”二詞常被媒體交替使用。他們往往乘同一艘船來到歐洲,難以分辨,但二者在法律層面卻有極大差異。各國政府有權驅逐沒有合法證件的外國非法移民,而后者特指因逃避戰爭或迫害而離開祖國。根據1951年《難民地位國際公約》,難民有權尋求基本保護,不被遣返回母國。這也正是許多歐洲政治家更喜歡把逃亡歐洲的每個人稱之為“移民”的小秘密。
《新西蘭先驅報》刊登漫畫:一群擠在破船上的人向歐盟警察傾訴:“我們從‘伊斯蘭國’武裝手里逃出來,走了幾千公里,把終身積蓄都給了那些犯罪分子,一路還被搶劫、挨餓。”但警察沒有耐心聽,只是說:“很明顯,這就是移民。”
《衛報》發表《有關歐洲移民危機的十個真相》:今年跑到歐洲的非法移民中,62%的來自三個國家:敘利亞、厄立特里亞和阿富汗。這些人屬于“活不下去”的難民。
移民也好,難民也罷,接納他們,真能如右翼人士所言,吃垮歐洲國家福利?“不錯,今年已經來了20萬,但這20萬人,只占歐洲總人口(7.4億)的0.027%。0.027%的人口就能拖垮歐洲國家的福利體系,這不太可能。”《衛報》用數字說話。
“這就叫歐洲難民危機了?不,這是歐洲缺乏政治意愿的體現。”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指出:“是有二三十萬難民涌入歐洲,但要知道,土耳其和黎巴嫩還有350萬難民呢!”德國《明鏡》周刊發表文章《德國公司把難民當作機會》:“難民的到來,可以解決勞動力匱乏的問題,促進公司成長,保證長期繁榮。因此德國商界正敦促政府簡化官僚程序,讓這些人更快地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
9月1日,歐洲人權法院判決意大利囚禁遣返3名突尼斯難民的做法為侵犯人權。歐洲委員會表示,雖然此案牽涉的是4年前的事件,但對今天有重要的借鑒和警示作用。“當前的難民危機使歐洲許多地區面臨嚴峻挑戰,對保障人權構成嚴重威脅。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是對歐洲委員會47個成員國的及時提醒,必須尊重移民和申請避難者的最基本權利。”歐洲委員會秘書長亞格蘭表示。
根據歐盟關于難民管理的《都柏林協定》,非法移民事務應由第一入境國負責處理。這也使得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怨聲載道。“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問題,我們必須以一種人道有效的方式來處理、應對這一問題。而首先我們必須清楚,這不是意大利、希臘或者馬耳他的問題,而是整個歐盟的問題。”意大利外長真蒂洛尼表示。
2015年5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移民議程》,公布移民配額詳細計劃,提出按照國民生產毛額、人口、失業率以及目前已有的庇護申請數量,按等比例來分配難民安置。疑歐情結嚴重的英國堅決抗議配額制度,不僅拒絕地中海難民,同時強化英法海底隧道管控,以防難民經由隧道進入英國。東歐各國經濟情況不佳,拒絕承擔難民安置。
“若歐洲國家在協助難民一事上沒有一致且相等的意愿,歐洲的開放邊界政策可能岌岌可危。”德國總理默克爾登高一呼,表明必須調整都柏林原則,愿意承擔接收更多難民的責任,呼吁他國跟進。德國政府增列33億歐元預算,協助難民融入。《紐約時報》分析,先是希臘債務危機,現在是移民和難民危機,作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領袖,盡管諸多無奈,默克爾還是挺身而出,面對危機。
全國人口只有30萬的冰島政府表示,今年只能收容50名敘利亞難民。作家伯格凡斯多提兒在臉書上鼓勵同胞發言支援難民,呼吁政府收容更多難民。一天內就吸引上萬名冰島人表示愿提供住家給難民。一位單親母親留言:“我有一個六歲的孩子,還可以照顧一個孩童,愿意教對方說、讀、寫冰島文,適應社會,自己愿意為來自戰區的孩童付機票錢。”
法國總理瓦爾斯說,那些逃避戰爭、迫害、虐待和壓迫的人必須受到歡迎,并應當受到“有尊嚴”的對待。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指出,是歐洲難民移民政策的缺失將地中海變成了“墳墓”。歐盟輪值主席國盧森堡宣布,9月14日將召開特別會議,探求移民危機解決之道。
移民潮洶涌澎湃,打造獨善其身的歐洲堡壘絕無可能。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說得好:“我期望看到,歐洲有一天能夠像為歐洲各國之間的多元化感到喜悅一樣,為自己國家內的多元化感到喜悅。移民需要歐洲,但是歐洲也同樣需要移民。一個封閉的歐洲將變得更刻薄、更貧窮、更弱小、更古舊,而一個開放的歐洲將變得更公平、更富有、更強大、更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