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企業跨境融資、并購熱潮催生了中資金融機構香港投行的崛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底,香港中資投行接近100家,涵蓋銀行系、證券系、基金公司、期貨公司以及圍繞金融服務的一些中介機構,銀行系、券商系是其中的主力軍。
浦銀國際總經理賈紅睿描述:“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資本市場之一。從融資角度來說,香港連續兩年資本市場市值全球第八。IPO融資量已經連續兩年全球第一,其中60%-70%IPO融資來自中資企業,按中資企業海外融資總量中,98%都在香港市場 。”
這些中資企業的IPO案例中都不乏中資投行的身影,在業務需求繼續增長的趨勢下,銀行系香港中資投行也加速發力,成為國內商業銀行國際化、綜合化戰略的重要平臺。
★香港的機會重點在哪里?中資投行業務在這個區域如何相融、發力?
銀行系香港投行架設:浦銀國際樣本
銀行系香港投行業務規模較大者主要是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銀行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進入香港市場,但普遍主攻投行業務的轉型則是在2005年前后。
中資銀行香港投行的設立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對原有香港區域內全資子公司的重組改造,二是通過收購香港本地投資管理公司取得。近幾年,香港市場的新進者主要應用后一種。
對比多家銀行系香港投行,運作模式也較為相近,普遍采用由銀行設立全資控股子公司,再根據香港金融體系下的投行規范,由香港子公司下設各類孫公司分營不同業務,其香港子公司也根據業務需要在內地和其他離岸地設立投資管理平臺。
以浦發銀行(600000,股吧)為例,其香港全資控股子公司浦銀國際的運營架構由三家香港子公司、多個專業化離岸公司和在岸基金架構組成,包括浦銀國際融資有限公司、浦銀國際(香港)有限公司、浦銀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兩家境內投資管理公司和在開曼設立的離岸投資管理平臺。以便于在境內外開展直接投資、資產管理、企業融資顧問等各項業務。
賈紅睿表示:“香港中資投行普遍采用這樣運作架構便于管理和風險防范,將賣方和買方業務通過子公司形式分開,構建防火墻,符合香港監管和市場慣例。”
目前,浦銀國際旗下子公司獲得了香港證監會頒發的第一類(證券交易)、第四類(就證券提供意見)、第六類(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以及第九類(資產管理)牌照,形成投行全產業鏈。
在21世紀資產管理年會上賈紅睿曾表示,相比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系金融機構的優勢在于兩點,一是對客戶的深入了解,二是可以根據海外投資收購項目狀況提供較高的杠桿,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通過海外投資收購實現產業升級。
★投行港式產業鏈
雖然有人提早蟄伏,但業務爆發的時點仍在近幾年,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所見,銀行系香港投行的業務呈現一定的共同點,即圍繞上市前、上市、上市后的投行產業鏈條上產生的需求全面覆蓋,同時發展資產管理和證券經紀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中資銀行香港子公司的業務主要來自母行客戶,作為銀行體系內聯動的一環,香港投行需要盡可能滿足更多需求,搭建全牌照業務。目前業務規模仍然較小,難體現出個體特色,隨著成長或將走向個性化。
相比市場的先入者,浦銀國際成立時間不到兩年,但各項業務發展迅速。其2016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27億港元,截至2016年末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億港元。
賈紅睿透露,2016年中期拿到債券承銷資格后,已落地11筆海外債券和優先股的發行和承銷,總融資金額約36億美元,加之年內完成的中信建投、興證國際和大森控股等香港IPO承銷項目,年度業績或較快增長。
2017年,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賈紅睿認為,目前中資銀行系境外投行主要機會有三個:
首先,在人民幣國際化中,隨著人民幣向重要的國際投資及儲備貨幣轉變,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的存放、融資、外匯交易,以及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交易的重要市場,未來跨境投融資業務需求巨大,為資管、直投、經紀業務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將在全球范圍,尤其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造具體項目融資、跨境貸款等投行業務需求。
同時,國內企業“走出去”將驅動跨境投融資需求快速增長:一方面,中資企業需通過海外資產配置,以獲取高新技術、市場和具有生產要素價格優勢的外部資源,從而實現產業轉型或升級;另一方面,中資企業集團公司整體上市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等國企改革試點,也需要通過國際化平臺開展大量的股權交易。
然而近期針對跨境并購的監管環境也出現變化。銀監會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經營行為提出新的要求,出臺系列政策,意在防范跨境并購貸款、跨境擔保等領域業務風險,將讓審查趨嚴,市場認為這可能導致跨境并購有所放緩。
賈紅睿認為,銀監會對金融機構向企業走出去提供并購融資服務提出要求,但并未限制。主要針對母小子大、有限合伙、非主業的收購現象,要求在做的過程中,并購方和并購融資方都要審慎,注意產業的匹配性、后續整合能力、國別風險,跨境并購的趨勢不會改變。
上一篇:跨境資本流動格局新變化